温州 温州市 惠企政策 直通车 惠企政策直通车 产业政策 惠企政策直通车 兑现系统 人才云

温州 温州市 惠企政策 直通车 惠企政策直通车 产业政策 惠企政策直通车 兑现系统 人才云
联系我们
关于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加快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关于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加快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市直属各单位:

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20188月,中央统战部和全国工商联复函同意温州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在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温州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是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标志性大事,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寄语温州“续写创新史”的标志性大事,是温州奋力推进“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标志性大事,是温州开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标志性大事。为扎实推进创建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定信心,增强“两个健康”创建责任感

(一)机遇挑战。现阶段,我国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向好态势,但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美经贸摩擦和国际金融市场异常波动等多重压力叠加,民营经济发展存在预期不稳、信心不足、社会焦虑现象。温州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先发地区,享誉全国的“温州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温州民营经济富有适者生存、逆势上扬的活力和韧劲,但总体处于爬坡过坎、迭代升级、转型发展的关键期,必须把握机遇,直面挑战,坚定信心,顺势而上,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趟出一条新路。

(二)指导思想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民营企业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以“八八战略”为总纲,把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作为引领温州发展的牵引性工程、全局性工作、创新性载体来抓,坚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做创业人”的发展主旋律,深化改革开放新举措,强化做大做强新支撑,破解企业发展新难题,激发创新创业新活力,再造营商环境新形象,提升企业家精神新境界,努力推动民营经济再创新优势、实现新飞跃。

(三)主要目标。通过35年的努力,质效提升、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绿色发展、协调共享、风险防范等六大高质量发展指标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到2022年,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85%,民营经济实缴税收占全市税收比重90%,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双倍增,民营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达20家以上,民营经济营商环境便利度达90%,民营企业家信心指数处于景气高位,工商联组织和工作实现全覆盖,初步把温州建设成为引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创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先行区、弘扬新时代优秀企业家精神的先行区、培育和发展中国特色商会组织的先行区,为全省带好头、为全国作示范。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全面领先,民营企业家群体勇立新时代潮头,真正确立“民营经济看温州”的标杆形象,把温州打造成为面向“两个一百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时代民营经济之都。

(四)基本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大胆推出一系列具有引领性、突破性、创新性和温州个性的政策举措,为我市民营经济注入强劲动力,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真正拿出一系列“人无我有”、行之有效的硬招实招,突破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痛点难点;坚持政企联动、同向发力,找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最佳途径,把我市民营经济做得“香香的、好好的”;坚持文化引领、法治护航,持续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以优秀的时代精神锻造企业家队伍、以最优的社会环境孕育先进企业。

二、解放思想,探索民营经济改革开放突破性举措

(五)继续勇闯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巩固拓展温州金融综合改革成果,谋划申报金改升级版,重点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扩大金融市场准入,推动优秀民营企业参与组建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支持温州民商银行做大做强,争取外资金融机构在温设立分支机构。率先建立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定价机制,争取商业银行下放普惠金融产品创新试点,严格执行小微企业信贷计划单列,建立中小微企业贷款差别化监管机制,提高中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率先实行民营企业续贷政策,推行符合条件的企业“无还本续贷”和使用“应急转贷资金”。率先探索中小企业定向私募发债,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债券融资支持计划,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大温州转型升级产业基金、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对民营企业发展支持。探索建立民间借贷“信用权证”制度,推动民间借贷市场阳光化、规范化发展。率先尝试建立“国保民”体系,做好国有融资担保公司、信保基金增量扩能,缓解民营企业担保难问题。(责任单位:市金融办、人行温州市中心支行、温州银监分局、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金投集团)

(六)实现民营企业和自创区双向撬动。抓住温州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发挥民营企业对自创区创建的支撑性作用,坚持政府主导、民营主体,推动民营企业由“初级创业”向“高端创新”转变,形成有温州特色的自创区创建模式。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计划,落实“科技创新新10条”“自创区12条”和“新动能21条”“工业高质量发展30条”政策,构建“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的梯次培育机制,3年后累计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0家、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科技型领军企业10家。引进浙大、复旦、华中科大、国科大、北航等10所以上国内外一流的大院名校与民营企业合作,迅速提升生命健康、智能装备等主导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率先开展规上民营企业科技创新“三清零”行动,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加大引进创投资本力度,探索开展“投贷联动”,争取R&D经费支出年均增长15%以上。率先开展技术产权证券化试点,率先建立创新人才柔性服务、柔性取酬、柔性成果应用机制,筹建中国(温州)技术产权交易所。(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委人才办〉、市经信委、温州高新区〈浙南科技城〉管委会)

(七)争做“非禁即入”探路者。充分发挥温州民营企业强、民间资本足、民间力量大的独特优势,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放宽视野,打开格局,率先打破民间资本进入关键投资领域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军民融合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使民间资本更多地参与“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参与民用航空发动机等关键性技术攻关项目,参与杭温高铁等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和混合所有制改革,使温州成为民间资本进入“国字号”项目的领跑城市。(责任单位:市发改委)

(八)争创社会力量办社会示范。深入推进社会力量办教育、办医疗、办体育、办养老等国家级试点工作,在准入条件、人才支撑、融资机制、土地供给等方面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打造一批标杆项目。继续拓展社会力量办公共文化、办旅游、办其他各类非营利公益事业,切实办出成果、办出经验,使温州成为社会力量办社会的全国示范城市。(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卫计委、市体育局、市文广新局、市旅游局)

(九)打造对外开放新平台。利用世界温商资源优势,建设世界(温州)华商综合发展试验区,重点探索支撑民营企业深度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有效机制、民营资本和海外智力回归双向撬动机制、利用华商网络优势和“互联网+”电子商务相结合的国际贸易新机制、利用国际经贸合作区等参与“一带一路”形成的平台和机制,把温州建设成为世界华商回归创业创新主要目的地、世界华商国际贸易创新发展集聚地、世界华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启航地和世界华商资源要素配置基地。利用温州获批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机遇,加快制定扶持政策,集中抓好市场集聚区建设,探索“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外综服平台”三叠加、“进口、出口、线上、线下”四融合的贸易新模式,创成国家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示范市场。利用温州处于长三角与海西区交汇点的区位优势,按照“一核多点”格局,全力打造浙南闽北赣东进口集散中心,使之成为有区域影响力的“世界超市”。积极举办各类专业展会,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利用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扩权扩区机遇,主动做好谋划和申报工作,争取温州成为自贸区“一区多片”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建设海峡两岸(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谋划申报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市台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管委会、鹿城区)

(十)推动温州人经济与温州经济互动发展。发挥境内外温州人独特优势,认真落实“开放型经济18条”政策,更好地“走出去”与“引进来”。“走出去”要当好参与“一带一路”战略排头兵,主动对接“义新欧”班列,积极参与跨境贸易物流联盟,提升和拓展温州民营企业牵头创办的越南龙江、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乌兹别克斯坦鹏盛等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大力实施本土跨国公司培育计划,通过组建温州民营企业走出去服务联盟,积极引导跨国投资、海外并购,3年内打造3家营业收入500亿级跨国公司、10100亿级跨国公司、5010亿级后备梯队跨国公司、2家以上省跨国公司20强。“引进来”要精心打造世界温州人回归创业“新家园”,重点抓好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乐清市、瑞安市和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浙南产业集聚区等地总部经济园建设,加快建设世界温州人家园等一大批总部经济大楼,重点抓好各类总部企业引进,每年引进20家以上重点总部企业。实施“鸟巢计划”,专门开辟活动场所,创造内外互动条件,鼓励全国各地温州商会、海外侨团和其他温籍组织,回温举办年会和各类创业洽谈会、投资项目对接会、扶贫帮困恳谈会等活动,推动温商回归、贸易回归、智力回归,促进温州人经济转化为温州经济。(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招商局、市委统战部、市外侨办、市侨联、市贸促会)

三、强化支撑,牵引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十一)打造产业大平台。借助甬台温高速复线和G228国道即将建成、市域铁路S线正在推进、沿海高铁正在筹划的契机,加紧谋划大湾区和沿海产业带规划,争创温州海洋经济示范区,加快布局和启动一批“万亩千亿”产业平台建设,重点打造电气、智能装备、时尚产业、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空间支撑。当前重点围绕“312”重大产业平台和省级特色小镇,按照“高端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高端化”要求,聚焦培育数字经济、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等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提升电气、制鞋、服装、汽摩配、泵阀等优势传统产业,加快“腾笼换鸟”步伐,实现平台能级提升。(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省级产业集聚区管委会、温州高新区〈浙南科技城〉管委会)

(十二)招引产业大项目。大力实施“152”工程,重点瞄准重大制造业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优质外资项目、总部类项目、现代服务业项目、强链延链项目,3年内招引100亿元产业项目1个以上50亿元产业项目5个、20亿元产业项目20个,引进10亿元以上和3亿元以上单体制造业项目分别20个和30个、1亿元以上高新产业项目50个、投资1亿美元以上外资项目6个。大力实施“500计划”,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国内500强、民营500强企业,3年内引进世界500强项目5个、国内500强项目30个、民营500强项目30个。建立强有力高效率招引机制,坚持“一把手”工程,建立重大产业项目数据库,重大产业平台要有三分之一干部从事招商,把重大产业项目招商纳入考绩一票否决内容。对5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10亿元以上单体制造业项目或世界500强企业项目,实行“六个一律”:一律由市领导出面会见,一律由县级以上领导联系负责,一律优先保障用地需求,一律定制“一事一议”政策,一律专业团队代办服务,一律全过程审批效能监督。(责任单位:市招商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

(十三)提升城市高能级。按照“大干交通、干大交通”要求,组织实施“8223工程”,大力推进前期攻坚、“两高”建设、“两港”提升、“两路”联网、公交示范市创建、“四好农村路”建设、枢纽站场建设、交通产业培育等八大任务,加快建设227个综合交通重点项目,特别要加快建设杭温高铁、甬台温高速复线、龙丽温高速、市域铁路S线,谋划建设沿海高铁、温武吉铁路、地铁M线、机场第二跑道、邮轮母港,完善港口物流、航空物流、铁路物流、公路物流、信息港等配套设施,到2022年完成投资2500亿元,基本实现高铁到省内各大都市、高速到各中心镇和中心城区公共交通通勤三个“1小时”交通圈,基本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坚持以“五美”新温州为目标,坚持“规划引领、项目为王、品质至上、产业导入、要素支撑”,推动“大建大美”向“全域美”拓展、向“精建精美”提升。重点建设一批功能性城市配套设施,重点引进和培育富含人气、商气、文气的城市经济新业态项目,持之以恒地推进城中村改造和城市有机更新,加快建成一批让老百姓能够体验、有获得感的“两线三片”亮点项目,着力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和城市能级,努力将温州打造成为令人向往的魅力城市。(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住建委)

(十四)实施“百园万企”小微园示范引领工程。按照“主导化集聚、标准化产出、综合化配套、智慧化管理、物业化运营”的要求,3年再规划建设100个小微园,引导10000家小微企业入园,实现优质小微企业集聚发展,使温州成为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全国示范。注重未入园小微企业的整治、改造和提升,坚守安全、环保底线,创造适宜创业环境,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责任单位:市经信委)

(十五)实施制造业“四化”改造。对接“中国制造2025”,实施制造业强市、数字经济强市战略和“四换三名”工程,推进企业数字化、证券化、时尚化、绿色化改造,实现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推进传统制造业两化深度融合,每年新增企业上云10000家、智能化改造1000家,3年培育20家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建成智能制造(含“无人车间”“无人工厂”)试点示范项目100个、新增工业机器人3000台,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7%以上。实施“凤凰行动”“千企上规、千企股改、百企上市”计划,引导有实力企业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并购企业或参与困难上市企业重组整合,引导温籍企业上市回归,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进行“内创业”等模式创新,3年新增1020亿以上制造业龙头企业、10家省级隐形冠军企业、“小升规”企业1000家、企业股改1000家,争取早日实现100家企业上市目标。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推动轻工产业向时尚产业转型,高水平举办“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3年新建工业设计中心50个。开展以能源高效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循环化为重点的绿色改造,3年创成绿色制造示范项目50个。(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金融办)

(十六)提升“三强一制造”水平。实施标准强市、质量强市、品牌强市战略,打造浙江制造品牌,引领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开展“百千万对标达标行动”,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提升我市民营企业的标准话语权。开展质量比对活动,打造一批“标准领跑者”民营企业。实施民营企业“卓越工程”,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培育一批政府质量奖企业。推进“品字标”品牌和企业自主品牌建设,加强区域商标培育,鼓励企业开展跨国品牌并购,推动我市民营企业品牌从地区性品牌迈向全国性品牌和国际性品牌。积极探索以法治为基础、社会多元治理的“质量共治”改革,构建民营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格局。(责任单位:市质监局、市市场监管局)

四、精准出招,破解民营企业发展难题

(十七)开展“万名干部助万企”活动。现阶段我市发展中存在“三急、三难、三险”问题,就是急经济实力不够强、急发展支撑不够强、急创新动能不够强,保持经济向上向好难、平衡化风险与促发展难、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难,外贸市场风险、企业金融风险、房地产市场风险。针对以上问题,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按照省委“大学习大调研大抓落实”活动的部署,组织开展以“大走访、送温暖、送政策、解难题、建机制、强领导”为主要内容的“万名干部助万企”活动,并同“十百千”助企服务活动和营商专员制度结合起来,引导全市干部共同为规上企业、科技型企业、高成长性企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企业以及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环境、提供更优服务。把支持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克服困难、创新发展工作情况纳入干部考核考察范围。(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营商环境服务监督局、市委组织部)

(十八)加大降本减负力度。制定出台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具体意见,加快推进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零收费,进一步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和企业用能、用工、物流、融资、用地成本以及涉企中介服务收费、制度性交易成本,今后3年年均减负(不含出口退税)100亿元。(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税务局、市金融办、市交通运输局、市国土资源局、温州电力局)

(十九)挖掘土地供给潜力。全面推行“亩均论英雄”改革和标准地制度。大力推进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建而未投、投而未达标等“五未”土地清理行动,3年内完成清理6万亩以上。每年计划用地指标切块30%以上用于工业项目,年度工业供地1万亩左右。规划保留的工业园区厂房允许挖潜节地提高容积率,新建工业项目实行下限容积率。集中整治低效工业园区和企业,3年内完成亩均税收3万元以下企业整治,低效土地再开发利用3万亩。加大垦造耕地力度,3年再造3万亩耕地。探索建立工业用地二级市场交易服务平台,引导工业用地依法有序流转。依法依规慎重处理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经信委、市海洋与渔业局)

(二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率先探索建立合格担保人制度,深化联合授信管理机制,完善企业金融风险监测预警防控体系。进一步修复温州信用,建立“信易贷”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健全中小微企业信用综合评价体系。改革和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把银行业绩考核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挂钩,并增加制造业贷款考核权重。建立风险共济专项资金、政策性救助基金,试点“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救助有股权质押平仓风险等流动性暂时困难优质民营企业。优化风险企业分类处置机制,完善企业诉调对接和预重整机制,让优质企业不因“两链”等问题毁于一旦。探索破产制度改革,试行将个人破产纳入破产主体范围,让优秀创业者有再次创业的机会。(责任单位:市金融办、市法院、市财政局、温州银监分局

(二十一)引进培养“四型”人才。按照“立足塔基、巩固塔身、聚焦塔尖”的思路,搞好人才引进培育,逐步形成青年基础型、专业技能型、精英骨干型、领军高端型“四型”人才梯队结构。认真落实“人才40条”,提升人力资源供需服务平台,完善人才创业创新配套措施,重视打造创新型团队。大力推进校地合作,办好高等院校和中职学校,引进设立大院名校温州分校、研究院,争取创办工科类大学。鼓励企业在市内市外设立研发机构,鼓励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鼓励企业高薪引才,扩大企业分配人才政策资源自主权,重视做好高技能产业工人培养。加大青年基础人才开发力度和住房保障力度,吸收高校毕业生来温留温就业创业。3年内在温高校毕业生留温率达40%、温籍高校毕业生回温率达60%;每年培养高技能人才2.4万人、引进国家、省“千人计划”“万人计划”50名和创新型团队20个。(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人委才办〉、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市教育局)

(二十二)积极处置历史遗留问题。依法依规、分类分步妥善处理历史遗留的工业园区、工业点和其他企业无产权土地、用房问题,让企业“有恒产有恒心”。建立信用受损企业、入黑名单企业和破产重整企业信用修复、污点销号机制,让企业“重整旗鼓”。全面梳理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方面合同协议履行情况,坚决纠正政府自身存在的不规范行为,建设更高水平的诚信政府。重视解决市内跨区域企业迁移涉及的属地利益问题,建立产值、税收分享机制,让企业安心发展。建立常态化“理旧账”制度,依法依规及时解决民营企业各类历史遗留问题,对一些民营企业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些不规范行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按照罪刑法定、疑罪从无的原则处理,让企业家卸下思想包袱,轻装前进。(责任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市金融办、市法院、市发改委、市招商局、市财政局、市经信委)

五、开渠引源,形成万马奔腾创新创业之势

(二十三)大开市场之门。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牢固树立“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理念,坚决消除“国与民”“大与小”“内与外”“你与我”狭隘观念。坚持外资、民资、国资一起上,“女婿”“儿子”不偏袒,大中小微企业同发展,“来了就是温州人”。全面清理限制性政策,坚决纠正歧视性做法,让技术、人才、管理等各类资源汇聚到温州这方热土,让企业家、优秀青年、普通民众、新温州人等各类群体有自己的创业空间,使温州成为“要素流动最自由、市场主体最活跃、市场活动最宽松”的地方。(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

(二十四)鼓励大众创业。放低准入门槛,推行“快准入、宽准营、优服务”商事登记制度,按照事项通、流程通、数据通、业务通和减材料、减时间、减环节要求,实行承诺制,变“先证后照”为“证照联办”,减少部门准营类涉企证照事项50%以上,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2.5天可领证、4天可营业。认真实施“就业创业18条”政策,落实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措施。建立健全弹性学制管理办法,支持大学生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围绕高教新区设立创业城、创业一条街,鼓励高校(高职)和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校创业。(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审管办、市教育局、市人力社保局)

(二十五)尝试有限度自由经营。发挥温州手工业发达、手艺人众多的传统优势,对利用个人技能谋生的历史经典产业、传统手工业、便民服务业,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统小吃、自种自销、家电维修、临时性小集市等8种,在指定时间和范围内开展的经营活动,试行无登记经营,让老百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综合行政执法局)

(二十六)做好“小创业微服务”。加强政策引导,规划建设一批特色街、专业街、小吃街等创业场所,尽量提供免费宣传广告、免费技能培训等微小服务,吸纳普通民众创业就业,再造就一大批章华妹式的大众创业者,让普通创业者“香香的”。(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人力社保局)

六、追求卓越,打造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

(二十七)开展政务环境治理“三大行动”。精心组织和深入开展“温州擂台·六比竞赛”活动,强化过程谋划和成果运用,形成以项目论英雄、以创新比能力、以效率见作风的良好氛围,使全市广大干部提起干事创业精气神。组织开展基层站所执法队伍集中整顿行动,以公安、环保、安监、消防、市监、税务等基层单位为重点,以严禁吃拿卡要、严禁利益输送、严禁优亲厚友、严禁弄权渎职“四个严禁”为主要内容,严肃查处一批“小鬼难缠”的典型案例和“小官大腐”的重点案件,并予以及时曝光,切实解决损害企业和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开展涉企政策“刚性兑现”行动,建立产业政策奖励兑现系统平台,设立兑现政策财政准备金制度,开展政策落地专项巡查,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落细、落实,让民营企业从政策中增强获得感。持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抓好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100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深入开展“万人双评议”活动,尝试开展“百会万企评部门”活动。(责任单位:市考绩办、市监察委、市政府办公室、市财政局、市审管办、市工商联)

(二十八)做好法治环境护航“三项工作”。加强相关立法工作,重点做好《温州市民营企业促进条例》《温州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等法规制定的基础性工作,适时提请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制定出台“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改善民营经济法治环境”等规范性文件。加强民营企业维权工作,设立企业维权服务中心,设立企业维权接待日,建立网上维权服务平台,建立重大涉企案件报告制度。做好规范企业柔性执法工作,坚持“不诉不查”的“三个一律”,在安监、环保等领域微观执法过程中避免简单化,实行执法事项提示、轻微问题告诫、共性问题约见、违法行为纠错等制度,实现由监管型执法向服务型执法转变。责任单位:市人大法工委、市委政法委、市监察委、市司法局、市法制办、市工商联)

(二十九)建立社会环境提升“三个机制”。加快完善社会信用机制,强化政府守信践诺,完善民营企业、经营者“红名单”“黑名单”制度和信用档案,持续搞好“8·8诚信日活动”。加快建立“潜规则”多发领域公权力监督机制,按照“堵后门、设窗口、走正道”要求,重点开展教育、医疗、交通管理、政府采购、工程建设等五个领域“反挈篮子”行动,引导投资者、投诉者、办事者走正常渠道。加快建立清除黑恶势力常态化机制,坚持及时打击与重点打击相结合、全面整治与重点整治相结合、扫黑除恶与打掉“保护伞”相结合,健全监督举报、定期巡查、责任倒查制度,重点打击强揽工程、霸王搬运、强迫交易、阻挠建设、敲诈勒索等严重破坏投资环境的恶劣行为。(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监察委、市委政法委)

七、义利并举,更好发挥民营企业家作用

(三十)强化对企业家政治引领。引导广大民营企业家把握时代大势,坚定发展信心,心无旁骛创新创造,踏踏实实办好企业,合力开创民营经济更加美好的明天。加强对企业家特别是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的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引导民营企业家拥护党的领导,支持非公企业党建工作,使温州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继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责任单位:市委统战部、市委组织部、市工商联)

(三十一)引导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引导广大民营经济人士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讲正气、走正道,在合法合规中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教育广大企业家诚实守信、依法经营、依法纳税,做到“不碰红线、不踩底线”。引导民营企业家认真履行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职工社会保障等社会责任。鼓励企业家在“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和参与对口支援、“万企帮万村”、公益慈善事业等方面,为社会带好头。(责任单位: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

(三十二)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制定出台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与企业家交往守则,明确交往行为规范,做到交往有温度、交往有边界、交往有底线。坚持各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企业家和重点行业协会商会制度,建立市领导面对面走访重点企业制度,建立民营企业家约见市县级领导和涉企部门主要负责人制度,建立企业家紧急事态应对机制。引导企业家加强自律,鼓励企业家积极主动同党政机关干部沟通交流,通过正常渠道反映情况、解决问题,倡导讲真话、谈实情、建诤言,共同营造守法诚信、风清气正、交往有道、和谐高效的良好政商环境。(责任单位: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

(三十三)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财产、创新权益、自主经营权不受侵犯。审判、检察机关和公安、司法行政部门要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制定有效维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建立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企业和企业家创新容错免责机制,建立轻微违规“首次不罚、告诫到位、下不为例”制度,实行轻微违法慎用强制措施。(责任单位:市法院、市检察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

(三十四)提高企业家社会地位。大力营造尊重企业家、重视企业家、保护企业家的良好氛围。对优秀企业家,依法依规体现政治待遇,优先推荐参加各级表彰评选,可聘请担任政府经济顾问。举办各类重大活动,应当邀请企业家代表参加。落实各级党委政府与民营企业家定期沟通、民营企业家列席经济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邀请部分商会会长列席人大和政协会议等机制。政府作出重大决策、制定各类涉企政策,应当征询企业家意见。对温州改革开放和民营经济发展有重大贡献的知名企业家,不管在位还是退出岗位,都要进行定期走访、慰问。研究设立“温州民营企业家节”,引导全社会像尊重科学家那样尊重企业家。(责任单位: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市经信委)

(三十五)弘扬温州民营企业家优秀精神。引导企业家发扬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奉献精神。总结提炼温州民营企业家精神本质特征,把具有历史渊源、体现传统文化的“义利并举”作为新时代温州企业家核心精神,广泛宣传、大力弘扬、自觉践行。引导新一代民营企业家继承和发扬老一辈人艰苦奋斗、敢闯敢干、聚焦实业、做精主业的精神,努力把企业做强做优。(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工商联)

(三十六)培养企业家队伍。重点实施企业家队伍建设“121”工程,5年培养10名以上具有国际视野、善于国际化经营管理、具有一定国际市场影响力的企业家,200名以上经营业绩突出的知名企业家,1000名以上富有创新精神、具有一定行业或区域影响力的企业家。每年评选10名功勋企业家、50名优秀企业家、20名杰出新生代企业家,并建立评选结果运用激励机制。统筹企业家教育培训资源,完善企业家教育培训制度,建立温州民营经济学院,开展个性化、普惠性培训。深入实施“青蓝接力”培养计划,建立健全“老带青”创业辅导制度,形成一支“十名领军、百名骨干、千名创星”的优秀新生代企业家队伍。建立“创二代”挂职培养制度,定期筛选有潜力的年轻优秀经营者,到涉企机关部门挂职锻炼,可以与党政干部一起参加党校举办的进修班、年轻干部培训班等学习培训,培养温州民营企业家后备军。(责任单位: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市委组织部)

八、坚定坚强,保障“两个健康”创建顺利进行

(三十七)加强对“两个健康”的组织领导。市级成立创建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市长、市委副书记、市委统战部部长和分管工业副市长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市政府分管工业副市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建立强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抓,统筹规划制定政策,细化分解目标任务,强化督查考核推动,把“两个健康”创建不断推向深入。整合市营商环境监督服务局,设立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局,与市经信委合署,负责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日常工作。在市工商联设立市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促进中心,负责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日常工作。县(市、区)可参照成立相应机构。(责任单位:市考绩办、市编办)

(三十八)制定新时代“两个健康”温州标准。出台“两个健康”综合评价体系,评价结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引导企业家更好地履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发挥“两个健康”研究院作用,建立“两个健康”监测研究中心,设立民营经济发展景气指数。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统计体系,探索“温州GNP”统计制度。鼓励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争创“两个健康”实践基地,为全市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责任单位:市委统战部、市委政研室、市工商联、市统计局)

(三十九)推动工商联事业创新发展。探索推进工商联自身改革,开展组织体制、运行机制、工作方式、干部管理等方面改革创新,努力实现工商联组织和工作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的全面有效覆盖。统战部门和工商联要注重理论研究和实践总结,深化认识、探索规律,加快构建“两个健康”理论政策框架体系,为促进“两个健康”提供“温州智慧”、贡献“温州方案”。(责任单位:市委统战部、市委政研室、市工商联)

(四十)建立协会商会规范发展机制。按照“一地一业一会”原则,整合协会商会资源,推进同类行业协会商会“撤扩并”。规范行业协会商会管理制度,制定诚信承诺和自律公约,实行信息公开及失信黑名单管理制度。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制定高于国家强制性标准的区域性行业标准、生产标准和产品标准,协助编制引领行业发展的战略规划。继续支持重点协会商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探索多元化社会购买服务机制。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协会商会指导和支持,协会商会要鼓励引导会员企业参与家乡发展。建设温州市协会商会培育发展中心,发挥协会商会互促互进的“综合体”作用。(责任单位: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市编办、市民政局)

(四十一)为“两个健康”发展鼓与呼。“两个健康”创建是一项牵引性、全局性、创新性、基础性的重大战略举措,全市上下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自觉行动、真抓实干,凝心聚力、共同推进,形成踏踏实实干的良好氛围。制定出台有突破性的配套政策举措,县(市、区)制定出台“两个健康”创建的实施办法和细则,每个部门拿出有力度、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广大干部要以第一人称姿态投身创建活动。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切实做好宣传工作,加强舆论引导,尤其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些错误说法要及时澄清。建设民营经济发展博物馆。设立中国(温州)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永久性论坛,每年举办一次,不断扩大创建影响力。(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市工商联)

 

共温州市委

温州市人民政府

2018117 

 

 

 

 

 

 

 

 

 

 

 

 

 

 

 

 

 

 

 

 

                                                                 

  中共温州市委办公室                          2018118日印发  

相关文件